加拿大中国人的家


Join the forum, it's quick and easy

加拿大中国人的家
加拿大中国人的家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搜索
 
 

结果按:
 


Rechercher 高级搜索

关键词

最新主题
» 《纽约时报》2013年100本值得关注的书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I_icon_minitime周五 十二月 27 2013, 22:22 由 Lukec

» 《纽约时报》2013年100本值得关注的书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I_icon_minitime周五 十二月 27 2013, 22:22 由 Lukec

» 全球法餐名厨在北京遭遇滑铁卢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I_icon_minitime周五 十二月 27 2013, 22:18 由 Lukec

» 有机牛奶中有益脂肪酸含量更高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I_icon_minitime周五 十二月 27 2013, 22:17 由 Lukec

» 用兴奋剂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I_icon_minitime周五 十二月 27 2013, 22:15 由 Lukec

» 2013年最佳流行乐专辑及单曲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I_icon_minitime周五 十二月 27 2013, 22:13 由 Lukec

» 伟大摄影师镜头中的白宫风云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I_icon_minitime周五 十二月 27 2013, 22:11 由 Lukec

» 中资银行继续为投行贡献佣金收入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I_icon_minitime周五 十二月 27 2013, 21:47 由 Lukec

» 香港2013: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I_icon_minitime周五 十二月 27 2013, 18:46 由 Lukec

十一月 2024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日历 日历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向下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Empty 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帖子 由 Lukec 周四 八月 08 2013, 15:38

书评

陈楸帆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3年08月08日
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出版于1984年的代表作《Neuromancer》最近迎来了它的第三个中文版本《神经漫游者》(Denovo译,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译名与饱受诟病的雷丽敏版本《神经浪游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出版)仅有一字之差。去年,台湾“开元书印”出版社推出了该书的第一个繁体中文版,名为《神经唤术士》,还邀请到威廉·吉布森本人写了一个新序——《致二十一世纪的中文读者》。在新序言中,他的岳父,一名终身奉行社会主义的加拿大人,在1982年造访中国后对吉布森说:“那边一切都会改变”,而后者庆幸的却是他从未想象过中国的未来,“就像我猜错俄罗斯的未来一样,我让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留存在故事的地缘政治背景里,像生锈废铁森然高耸。至于中国会变得如何,则完全不可能想象得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威廉·吉布森的选择是明智的。这位被视为“赛博朋克”(Cyberpunk,台译塞爆叛客)流派开山宗师的作家凭借《神经漫游者》一举夺得科幻界的三大最高荣誉:雨果奖、星云奖及菲利普·K·迪克奖。对于此流派,美国科幻评论杂志《新星快递》的编辑兼作者劳伦斯·帕森(Lawrence Person)描述道:一个典型的“Cyberpunk”角色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他们往往被一个电脑科技和信息流通极为发达的反乌托邦性质的社会所遗忘,整日只关注新鲜科技,他们乐意进行身体改造方便侵入庞大的虚拟网络世界。而我更为欣赏的精简概括只有两个词:“高科技,低生活”。

  • 查看大图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登录]

    新版《神经漫游者》,2013年6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 查看大图 [要查看本图请先注册登录]

    1999年版译本《神经浪游者》。

这或许可以解释这本并不轻松易读的小说为何在中国科幻迷中备受推崇,甚至有一网名为Sonic@异乡异客的科幻迷勉力逐字校对修订错漏百出的雷丽敏译本,免费分享到豆瓣网上。
在赛博朋克小说里,通常流露出一种悲观主义的反乌托邦色彩,庞大的跨国公司取代政府成为权力中心,通过无所不在的电脑网络对个体生活实施管控,***横行,社会疏离,人们沉迷于虚拟实境所提供的廉价娱乐,以及等效于毒品的强力神经刺激,牛仔般的反英雄,在如同1982年的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般的巨型都市里与更加巨型的阴谋进行着西西弗斯式的徒劳反抗。
而其中的朋克精神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经过包装不断嬗变,精神内核越发清晰:反建制,反对威权独裁,追求平等表达自我的权力,渴望对秩序的颠覆与重建。
听起来似曾相识,不是吗?曾经被视为具有开创性的题材和风格经过数十年的谜米繁殖,已经播撒到影视、音乐、游戏、时尚、建筑等诸多领域,赛博朋克也由一种文类泛化为一种风格,以不同的媒介载体反复轰炸人们的感官,最终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叙事套路,斯诺登和棱镜计划便可算是最新版本。
但在中国,它的传播途径与表现方式似乎又有所不同。
在老资格的中国科幻迷记忆中,中国科幻作家星河1995年创作的《决斗在网络》和杨平著于1998年的《MUD-黑客事件》无疑是中国赛博朋克作品的滥觞,事实上这两篇作品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两位作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摆脱被标签化的命运,以至于阻碍了日后写作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决斗在网络》是一个发生在虚拟空间的校园爱情故事;《MUD-黑客事件》展现了“Mud世界”里黑客势力间的残酷对抗。显而易见,这两篇作品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大潮兴起而卷起的亚文化浪花中的一朵,计算机与网络作为新生事物进入大众视野,而浪漫化的文学处理推动了对于未来生活的想象。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中国企业家、盛大网络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天桥便是读了《MUD-黑客事件》之后才受启发投身网游事业,因此功成身就之后花大价钱买下这篇小说版权,聊表情怀。
但是,中国的赛博朋克作品在文本层面可以看出对西方作品的稚嫩模仿,且着力点更偏重于“赛博空间”的技术想象与奇观,对于更深层的“朋克精神”却欠缺理解和表达。对于出生于文革时期的两位中国作者来说,朋克精神只可能是通过西方文学及影视的二手反哺,却几乎无法产生对嬉皮运动、个体主义及药物文化的深度体认。尽管我们可以将文革视同为另一种对既有秩序的颠覆,然而它的自上而下性及集权特征,却让它像一条返身自噬的乌洛波洛斯之蛇,在社会、文化和人格层面形成了巨大的断裂和悖谬。
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大量模仿赛博朋克风格的中文原创作品,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显得过于拘谨、干净以及缺乏细节,技术想象上则更是乏善可陈。读威廉·吉布森的作品,彷佛是“刚投胎转世,或是刚在另一个星球上醒过來”(台湾艺术家姚大钧语),充满无数令人眩晕的细节,你能够真切地感知体验到他的“Vision”,这是赛博朋克风格层面的伟大之处。而阅读中文作品,彷佛是从IMAX屏幕转向手机上过度压缩的RMVB格式,落差之大难以想象,丧失了细节与风格的文本只能从情节上去讨好读者,从而变得更加廉价,如同神州大地到处可见的白宫式政府大楼。至于“朋克精神”,因为审查或自我审查的原因,它在中国科幻作品中总以模糊的面目出现。
但也有例外,比如来自科幻作家七月(原名赵磊)的一系列作品,《无名氏》等小说中充分体现了中国生于1980年代的年轻作者对于前沿信息技术与亚文化狂乱风格的敏感性。
作为赛博朋克的热爱者,我同样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向威廉·吉布森致敬。在我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荒潮》中,写到2025年左右,在中国南方一座电子垃圾处理小岛“硅屿”上,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本地宗族势力、外来垃圾劳工和跨国资本精英之间产生了激烈冲突,“垃圾人”少女小米遭受病毒侵袭后成为人机结合的Cyborg,带领饱受压迫的外来劳工奋起抗击的故事。在构思阶段我曾经设想过许多种结局,但最终仍然选择了让资本与权力为共同利益联手,改善劳工工作环境,以“和谐”之名,“维稳”了这一场未竟的赛博革命,而引导人民争取自由的女主角则沦落得悲惨结局。我不知道是什么促使我选择了这一结局,也许在我的精神资源中,也同样缺乏对于朋克精神的体认,但更可能的是来自现实太多类似桥段的潜移默化。
威廉·吉布森的岳父是对的,中国的一切都改变了。上海核心区的超现实夜色足可媲美东京涉谷或曼哈顿;地铁里每个人的视线都凝固在掌中的智能手机屏幕;而远在千里之外组装这些手机的超大型车间里,年轻工人如同机器般永不停息,只有死亡才能暂时中断流水线,插入广告般廉价的反思;电视里充斥着雷同的选秀节目,娱乐着已无暇思索的白领;社交网络以15分钟的频率成就名人,然后被人们以更快的速度遗忘。
我们早已生活在赛博朋克式的世界里,就像2003年威廉·吉布森在《经济学人》杂志采访时曾经预言的:“未来已经在这里,它只是分布得不均匀。”但是在中国这个国度,朋克精神又如何安放?

陈楸帆是科幻作家,代表作包括《薄码》、 《深瞳》、《荒潮》等。

Lukec
初级成员
初级成员

帖子数 : 130
威望 : 0
注册日期 : 13-07-29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